• g1banpc.jpg g1banph.jpg

    开放 坚持 与时俱进

300+Ah电芯出现阶段性供应偏紧 储能何以“一芯难求”?

  • 2025-10-16

  • 浏览量:141

近期,储能电芯市场出现“一芯难求”的供应紧张局面,头部电池企业工厂基本处于满产状态,部分企业订单已排到明年年初。这一现象引起了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。

对比“5·31”抢装潮和当前的供应紧张,行业环境发生哪些变化?电芯供应紧张对储能系统整体成本是否会造成影响?企业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供应链稳定?

300+Ah电芯出现阶段性供应偏紧

“我们从二季度开始就处于一个满产满销的状态,产线满负荷运转,订单已排到明年。”某储能企业人士指出,市场在短期内从过剩状态到供应紧张,供需关系的快速反转超出业内预期。

回顾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产能过剩问题突出,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%,而国内头部企业的储能电芯产能利用率也未达到预期水平。而今年产能利用率直线上升,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系统产能利用率为89.86%,较上年提升13.53%;瑞浦兰钧第二季度以来,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%以上。

“这是多重利好叠加的结果。”海博思创董事长张剑辉指出,储能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,光储融合项目加速落地、算力中心对绿电比例要求提升、绿色矿山与油田的能源改造需求释放,这些新兴场景成为推动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增长的重要力量。

在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看来,储能“一芯难求”,本质是供需两侧阶段性错配的结果。今年以来,全球呈现“主力引领、多点开花”的态势。中、美、欧作为三大主力市场,伴随新能源渗透率提升与电力市场开放,仍将占据电芯出货的主要份额。同时,亚太、中东、非洲等新兴区域需求快速起量,成为重要增长极。而供给端面临代际切换,电芯正处于从300+Ah向500+Ah及更大容量电芯升级的关键窗口期,主流多数厂商将资源聚焦于下一代产品研发与产能建设,导致当前主流产品300+Ah电芯出现阶段性供应偏紧。

逐步迎来商业化拐点

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组件,电芯成本约占系统成本的六成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冯思遥向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指出,电芯供应紧张已经传导至价格端,尤其是锂、钴等核心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,直接影响了电池生产成本,系统集成商同样持续承压。

数据显示,8月储能系统端中标均价环比有所回升。其中,2h储能系统均价575.8元/千瓦时,环比上涨22.2%,价格区间为460—814.5元/千瓦时;4h储能系统均价462.4元/千瓦时,环比增长12%,价格区间为389.1—660元/千瓦时。

价格回升是当前供需和产业环境变化的综合结果。不同于上一轮电芯供应紧张,主要由国内政策要求触发,今年2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规定存量项目(2025年6月1日前并网)采用“差价结算机制”。这一调整让大量项目集中在6月1日前抢装,直接导致储能需求出现第一波紧张潮。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55.2吉瓦时,同比增长76.6%。

而此轮供应紧张的核心驱动力,是政策叫停新能源强制配储后,各地逐步打开市场化盈利渠道,储能电站可以通过容量租赁、现货市场价差套利,以及提供调频、备用等辅助服务获得多重收益。这使得储能项目从单纯的“成本中心”,升级为具有清晰商业模式的“利润中心”。

张剑辉分析,随着新能源需求的增长,峰谷价差、容量电价等模式的推进,这种“低波动、可预期”的收益特性,相对契合长期资本对风险可控、回报稳定的需求,推动社会资本持续入场。

短期供需紧张不必担忧

高预期前景下,储能电池领域持续扩大产能。近期,国轩高科披露,公司拟投资建设芜湖国轩20吉瓦时新能源电池基地项目、江苏国轩新型锂离子电池20吉瓦时智造基地项目,项目投资总额分别不超过40亿元;楚能新能源宜昌80吉瓦时全新一代锂电池项目正式开工;远景储能在美国田纳西的工厂已正式投产,成为北美首条本土建设的磷酸铁锂储能电芯产线,目前正加速爬产。配合国内沧州基地大电芯的产能爬坡,预计明年交付量将实现翻倍增长。

“企业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确保供应链稳定,包括供应商多元化、库存管理和生产效率优化等方面,尽可能降低外部风险的影响。”冯思遥提醒,行业扩产同时要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、产能过度集中、技术替代等潜在风险,并为可能的政策变化和供应链中断做好应急预案,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。

“储能电芯价格出现0.01—0.02元/瓦时的小幅回调,属于短期供需关系变化与季节性需求波动,无须过度担忧。从周期来看,预计到明年第一季度,随着行业进入传统淡季,供需关系将再次调整。”上述企业人士称。

与“均价回升”的信号相比,近期市场中“非理性低价”的频繁出现更值得高度警惕。在近期部分巨头的系统集采与地方项目中,已出现低至0.37元/瓦时的极端报价。田庆军提醒,行业仍需警惕非理性低价竞争带来的系统性风险,这种恶性价格竞争不仅严重威胁储能电站的安全与效益,更可能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的领先地位。